傅水根:从培养科学家的精神讲开去
2020-5-26 10:23:55 科研 浏览量 :

我们的国家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创新驱动的伟大战略,高校的工程实践教育领域、特别是工程训练教学领域要为这种战略目标的实现,尽最大的一份力量,这就需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备三种精神:科学家的精神、工程师的精神和工匠的精神。

一、科学家精神、工程师精神和工匠精神

那么,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呢?

这就是在科学领域探究前沿,最后导致人类社会演进规律的重大发现与科技领域的划时代原创。科学家的精神是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持之以恒为落脚点,以追求真理为核心导向和最终目标的。

我国在贵州建设的口径为500米、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我国成功发射的世界首颗墨子号量子卫星;我国积极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的研制进展已跃居国际合作七方的前列。这些都是为探究科技前沿而研制的。世界上不同领域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是科学家精神的最好体现。我国著名的火箭科学家钱学森,以及诺奖获得者、发明治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的屠呦呦就是这种代表人物。

经过近40年的科研工作实践和观察,我把科学家的精神归纳为下面几个短语,这就是: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什么是工程师精神?

这就是面对人类社会需要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利用人类所积累的科学知识与长期获取的工程经验,安于基层,不畏艰难,求真务实,予以创造性的工程解决,不仅实现价值的有效增加,而且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就是卓越工程师的杰出代表。

什么是工匠精神?

这就是今天我们的新闻和报刊上反复倡导的一种精神。对于社会产品和社会服务,抱着一种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至臻至美的精神,使我们创造的社会产品不但从使用功能上,而且从人机工程学和美学上更加令人满意。我国发明举世闻名的群站的倪志福同志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世界级品牌瑞士的手表和小军刀是工匠精神的突出典范。

我们希望,我们的理工科大学、高职高专、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出来的每位学生,无论你将来可能是科学家、是工程师,还是一位有才华、有造诣的工匠,都要向着具备科学家的精神、工程师的精神和工匠的精神去努力。

然而,不同的人们,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对于科学家精神、工程师精神和工匠精神,不应该是等量齐观,而应该是各有侧重和相互关联的。例如,对于主要工作在实验室的科学家来说,更侧重于践行科学家的精神;对于主要工作在基层和工程现场的工程师来说,更侧重于践行工程师的精神;对于主要工作在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工匠来说,则更侧重于工匠精神。而对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要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无论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是工匠都存在着日益发展的紧密联系。

我们的工程训练教学领域,尽管只是高等工程教育领域里的一个占据有限学时的组成部分,但也要主动为国家的科教兴国与创新驱动战略服务,要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工程师精神和工匠精和具备相应的才能和素质服务。这是因为工程训练教学领域具备丰厚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拥有一支很优秀的师资队伍,拥有通过一系列的工艺装备和工艺方法,将有创意的设计图纸转化为零件、部件或完整产品的物化能力。这里所获取的作品或产品,如果有市场需求,就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就可以实现就业和创业。

那么,我们的工程训练教学领域怎样做好应该有的服务?

二、工程实践能力与物化能力

2004年,我主持的清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机械制造实习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成为我国工程实践教育领域的首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该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学习机电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中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就是非常关键和核心的一点。在工程训练教学领域,我们经常不厌其烦地提及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那么,什么是工程实践能力呢?

根据长期的实践教育研究,我把它归纳为以下6点:

1)掌握机械、电工、电子技术领域基本工具的使用能力。这些基本工具,其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测试、制作和维修三部分。学生在不同的专业学习,他们学习与掌握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2)掌握一种或几种常规设备的操作能力。如机械加工中的普通车床、普通铣床、磨床等。

3)掌握一种或几种先进制造设备的操作能力。如机械加工中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激光加工机床、数控线切割机床、3D打印机的操作能力,电子工艺中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能力等;

4)掌握一种高级设计与制造软件的使用能力。其他软件的设计思路都类似,基本可以做到一通百通。如CAXA, Pro/E, UG, Mastercam, Inventor等;

5)具有一定的装配与调试能力。如自行车、全国赛事中的无碳小车等;

6)比较深入了解一个先进制造系统的能力。如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智能制造系统(IMS)等。

经历了以上多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我们知道,工程实践能力是物化能力中的关键要素。

那么,什么是物化能力呢?

就是将设计图纸,利用常规与先进的制造装备与工艺,将原材料或毛坯转化为有用实物的能力。

根据主持完成科研项目中反复体验到的物化实践,我把物化能力归纳为下列6个方面:

1)个人的工程实践能力;

2)团队的工程实践能力;

3)获得原材料、标准件与功能部件的能力;

4)获得外部物化协作的能力;

5)团队本身根据项目的时间与专业需要不断演进与凝聚的能力;

6)要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企业、国际水平、国际市场。

其中物化能力中的3)、4)、5)需要进一步解释。

解释3):要学会根据设计图纸的需要,具备合理选择工件的原材料与毛坯的能力。另外,并非新产品中的任何零件和部件都要亲自设计,有不少到国内与国际上的市场上选购即可,特别是标准件和功能部件。如标准件中的各种螺钉、螺母、轴承、卡环、密封件等;功能部件中的数控分度头、数控工作台、滚珠丝杠副、步进电机、伺服电机、计算机等。我们亲自设计的核心与重点是具有创意的那部分。将选好的标准件和功能部件经过系统优化,植入到我们所设计的设备与系统中,可以提高我们的设计质量与物化效率。

解释4):在设计图纸完成后,本团队、本单位所完成不了的物化部分,就需要依靠外协合作,请有资质、有能力、有信誉的外单位协助解决。这需要善于学习与时间的积累。

解释5):有的研究项目比较前沿,延续的时间可能需要比较长,少则1~2年,多则3~5年,甚至10多年,此时团队的核心成员、工作的环境都可能发生变化。我所主持研制的数控旋转超声波加工机床,前后足足经历了15年时间,不断向前推进,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因此,课题负责人要学会在一个时间较长、持续变化的环境中,要实现研究的最终目标,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备团队本身不断动态演进与凝聚,建立动态团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我国高等工科院校除了党团组织在德育教育中下了很大的工夫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注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些综合作用,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人生价值的取向、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以及人格、品行、道德和高尚情操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工程类的学生,除了德育教育外,还非常有必要引导他们,学会跳出纯工程技术的范畴,在一个复杂、不确定的社会工程环境中处事,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工程意识的培养。

那么,作为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具备的工程意识的内涵有哪些?我把它归纳为12个方面: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群体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管理意识、成本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社会意识。

以上所提及的工程意识的养成,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的工程环境中才能实现。而在我国的工程训练领域,不只是具备高校中最好的综合性工程实践环境,而且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与学生在大多数企业参观学习不同的是,在高校工程训练的完整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一定的制造工艺理论知识,要亲手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要亲自操作各种常规、现代的机电制造装备,要使用一种或多种高级软件,要装配、调试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装配体,要参与各种以项目为牵引的创新实践,将个人或团队的创意通过一定的手段转化为实物。这些精心安排的训练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养。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工程训练所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以及在接受4年高等教育的完整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工程意识,又初步掌握了由设计图纸到产品转化的物化能力,这就为他们将来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创新教育也才有了深厚的根基。

  作者简介:傅水根,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原主任,IC评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