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掐尖”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怎么发展?
2022-9-7 12:03:38 科研 浏览量 :

高中阶段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人才成长与培养的关键阶段。近年来,我国高中改革与发展迅速,在办学条件改善、课程改革、高考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困难学生资助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高中学校仍然以智育为主,对青年工作重视不够。与此同时,伴随着教育部门规范高中教育秩序,普通高中教育更强调对“人”的关注,更强调对人的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的培养。如何扎实促进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高中阶段的教育正在成为关键环节。

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从面向少数人的、偏重学术的精英教育转为面向大众的、注重公民素质和公民精神的普及教育。普及高中教育背景下,为了规范高中教育秩序,营造高中教育的良好生态,教育部明令严格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严禁违规争抢生源,“掐尖”招生、跨区域招生、超计划招生和提前招生。

“掐尖”时代的高中教育正退出历史舞台。后“掐尖”时代的普通高中教育,更强调对“人”的关注,更强调对人的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的培养。后“掐尖”时代的普通高中教育,需从以往相对单一且片面追求升学的应试模式中走出来,探索多样化的育人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以及人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育人,后“掐尖”时代普通高中教育的核心任务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人才的强烈需求,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普通高中实行的是一种精英教育,依靠“掐尖”选拔少数人进入高中学校接受教育。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必须担负起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人才。

这一时期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办了一批重点中小学,在这一背景和实践影响下,我国高中的应试主义倾向逐步形成,高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中俨然成为大学的预科。这一时期,我国高中教育是一种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高中教育承担更多的是一种选拔的功能。普通高中教育事实上就是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对于那些不能升入大学的学生的职业教育很少关注。

然而,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是育人,促进人的发展。普通高中的升学、就业任务只是普通高中的外生性、延展性功能,育人才是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核心。

高中教育普及之后,普通高中教育不再是“掐尖”出来的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而是面向大众的教育。高中教育更需要关注它的育人功能。在育人的基础上实现其升学预备的功能和就业准备的功能。教育工作的原点和目标应该都是育人。因此,需要改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将普通高中教育的核心任务落实在育人上,将立德树人成效视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注重面向人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全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质均衡,后“掐尖”时代高中教育的价值追求


追求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普及高中教育,人们对高中阶段有学上的需求已经满足。人们对公平地接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更为强烈。这里涉及公平、优质两个问题。

公平地接受高中教育的诉求,即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要求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高中教育资源是均衡的。目前,省级、市级、区县级示范高中与普通高中或薄弱高中之间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学校文化、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别,甚至同一所高中学校内部不同班级、同一个班级同学的基础与学习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别。

高中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的现状迫切需要突破,以满足人们公平地享有高中教育的愿望。高中教育的普及,促进教育公平必然成为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公平首先意味着高中学校间教育教学条件的均衡,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孩子有公平公正地接受教育的机会。

均衡不是平均意义上的均衡,不是平庸的均衡,而是优质的均衡。优质均衡追求的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优质均衡意味着学校是内涵发展的学校,学校提供的教育是高质量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享受高质量的高中教育是普及之后高中教育追求的目标。新高考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启动,对普通高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普通高中学校的实验设备条件等都提出了要求。

在高中普及化阶段,教育管理部门需要持有人人都有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观念,做好高中教育资源需求的预测与顶层设计,增加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统筹好高中教育资源的布局,确保每所学校都能很好地推进选课走班制,落实核心素养,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

在追求教育均衡过程中,要避免庸俗化地理解教育均衡,将教育均衡简单地理解为同等地接受同样教育的机会。如有些地方在高中学校不均衡的条件下,划片就近入学,给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困扰,这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是公平的教育。


分类分层,后“掐尖”时代高中育人模式转型的方向


曾经有一段时期,受社会对人才迫切需求的影响,我国有过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政策,产生了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等层级式的学校类型,解决了当时社会的人才需求,但是普通高中等级发展造成了高中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导致了高中的择校、高中学校发展的无序竞争,也导致了高中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要。

普及高中教育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进入高中学习的机会,公平必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公平,绝非是简单意义上的起点的公平,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高中教育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

当下,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多层次、多规格,个体对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这就决定了普通高中育人目标的多样化。而同类普通高中学校,培养异质性的学生,会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效能,且容易导致高中育人的同质化。这就需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立场,探索多类型的育人模式。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可以进行办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普通高中学校可以打破以往的类型单一的取向,可以根据学校的生源特点、师资条件等选择尝试办学术性高中、科技高中、艺术高中、综合高中等不同类型的学校。将部分同质性的学生,比如基础、兴趣特长以及未来性向发展相近的学生纳入同类学校培养。并且在普及高中的背景下,我国已经具备了促进高中分类发展的条件,新高考制度下选课走班的改革也成了促进高中分类发展的良好契机。

当然,在同一类高中学校,必然会因为学校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理念与治理能力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水平,这刚好可以推动同类型学校之间的竞争。

需要提及的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大众性的教育,满足他们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还需要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卓越学生提供精英性的教育。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客观要求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中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高中学校类型多样发展,并不是排除精英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高中教育是包含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在内的教育。


教育治理现代化,后“掐尖”时代高中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后“掐尖”时代,高中教育发展有着新内涵,高中教育的功能和结构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改革与调整。普通高中的均衡发展与结构调整需要理顺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明晰各部门职责与政校关系,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为高中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高中的育人模式的转型、高中的分类分层发展需要政策与评估的引导,需要学校自身的积极推进。

一是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推动普通高中分类发展。

政策能够有力地引导学校的改革。在高中教育普及化阶段,为了更快地推进普通高中学校由分层走向分类,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可以将高中分类发展的思想纳入到政策文件中,通过强制性的政策推动普通高中的分类发展。

目前,浙江、江苏等地的高中发展文件中已经有所提及,且明确了分类发展的方向。学校评价引导着学校的教育改革方向,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等对普通高中学校的评价是以单一的升学评价作为评估学校的标准,在这种评价的导向下,我国普通高中学校的育人目标较为单一。

今后,可以采取分类分层评价学校的方式,引导学校根据自身特色朝着不同的育人方向探索育人模式。并且在同类学校中,展开分层评价。如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科技类高中、普职融通高中、人文学术类高中、艺体类高中等高中学校类型,然后对同一类型学校进行分层评价。这样,既可以引导普通高中学校分类发展,又可以形成区域内普通高中健康发展的生态。

二是理顺高中教育管理体制,促进高中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受限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一方面,我国高中教育基本上是市县办高中、“以县为主”的格局,高中行政隶属关系多样,教育资源严重不均。总的来说,行政隶属层级越高,其教育资源越丰富,学校的办学条件、生源基础越好。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部分地区省一级、市一级的高中学校等在招生、教师资源、学校改革空间等方面拥有比县一级更大的权力。

在“以县为主”政策下,各区县财政力量差异较大,带来了生均经费、教师工资之间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地市,有的县能够保障生均经费的市定标准,有的县生均经费难以到位,这带来了市域内区县之间高中教育的严重不均衡。另一方面,普通高中学校接受多个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各教育管理部门没有理顺权责关系,干扰着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节律与工作效率。如某些学校在行政隶属上属于区县管理,但又受市教育局的业务指导。这样造成了市教育局在业务指导方面的行政力不足,相应地,学校改进的积极性较低。

鼓励普通高中探索“以市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各区县高中由市级统筹,地市内高中教育的经费来源、业务指导趋于统一,并且市级管理的建立,可以驱动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全面考虑市域范围内所有高中学校的发展,并且在全市范围内优化高中教育结构,调配高中教育资源,扭转“以县为主”高中教育管理体制下市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过多考虑市直学校的局面。

三是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学校育人模式转型。

普通高中教育中“人”的发现与培养,学校特色发展的推进,最终落实在学校身上。学校需要建构现代化的内部治理结构体系,需要具备强有力的落实治理理念的能力。

一方面,要求学校内部建构现代化的育人体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育人目标、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要素的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建构。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建构学校的育人体系,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纳入到学校育人体系的理念系统、行动系统与评估系统中。引导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依法办学、遵循教育规律办学。

另一方面,校长和教师是推进学校治理的核心主体,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学校教育中“人”的培养,需要校长、教师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治理能力。加强对校长、教师等领导力的培养,调动学校办学的自主性,让校长、教师有意愿且有能力去对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进行建构与落实。

建构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激发高中学校自身的自主治理,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通力协作,以此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多样优质发展,促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中教育中落到实处,在实现育人本体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普通高中的升学预备和就业准备的外延性功能。


【作者简介】:

陈如平,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朱忠琴,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